行业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界定职业打假与“假打”红线


打假公司网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有些人以“职业打假”为名,却实际做着非法牟利的“职业索赔”。其目的不在于打假、保护消费权,而是索要高额赔偿,并制造大量恶意举报,反复对商家进行敲诈勒索。
自“职业打假人”出现以来,这一群体就饱受争议。不能否认,在推动市场净化、树立消费者维权意识方面,“职业打假人”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现如今,当他们中的一些人“打假”目的不再是解决消费纠纷,而是索要高额赔偿,“打假”就变了味儿,有的变成“假打”甚至敲诈。
近日由市场监管部门、中国消费者协会和企业代表共同参加的职业索赔行为专题研讨会披露,近年来全国以“打假”“维权”为名发起的“职业索赔”恶意投诉举报每年超100万件。从实际案例来看,职业打假行为合法与违法之间仅有一线之隔。“打假”成为“假打”,显然偏离了立法本意和保护消费者的初衷,不仅起不到“打假”的作用,反而让真正的消费维权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当务之急是在总结职业索赔行为特性和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方法,明确界定职业打假合法索赔与敲诈勒索之间的红线。合理合法的职业打假应当支持,但是敲诈勒索一定要进行惩治。在反对并严厉惩处非法打假行为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合法的“职业打假人”制定有吸引力的奖励机制,引导他们用正确方式行使打假权利,发挥其正面作用,疏堵结合,方能治本。
上一篇: 宋城演艺频被侵权 景区轻资产扩张下的商标之殇
下一篇: 掉包勒索缠诉 职业打假变职业敲诈,踩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