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业务领域

专利争夺战正酣 下一步就是价格战?


手机强迫症患者成为“流行”,如果电量低于心理安全值,就浑然不舒服。电池的续航似乎永远跟不上人类对手机依赖的上升,共享充电宝正是看到了这一“痛点”。深圳几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已经占据不少商圈场所,还没入局的玩家焦急地张望,犹豫要不要进入。激烈的抢客赛从网约车时代延伸到共享单车时代,共享充电宝也开始短兵相接,去年以来的专利诉讼就是信号,有业内人士预测下一步就是价格战。

用户特征:深度手机依赖症人士

在深圳一家大型通讯企业工作的冯先生是位“深度手机依赖症患者”,通常随身会带一两个充电宝。一次匆忙离家忘了带,手机没电的时候,他“有一种想死的感觉,不知道会不会漏接电话、不刷手机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时同事提醒他,可以去找个可以租借的充电宝,他才觉得“打救了”。

深圳常见的共享充电宝有两种使用场景:其一,放置在人流较多的商场和车站等地。体积较大;其二,以餐厅酒吧为主要使用环境,体积小巧。“来电”和“街电”分别是这两种场景的代表型企业。

媒体工作者陈小姐经常使用共享充电宝,“我没有固定偏好,主要是来电和街电的网点都比较多,借和还都方便。”但也有用户已经产生了倾向,“我更喜欢街电,提供数据线。而来电要用户自己带数据线,否则花10元购买。”大三学生卢芦说。

来电创始人袁炳松介绍,共享充电宝使用高峰期为晚上的6:00至8:00,以及晚上的9:00-11:00,要么晚饭时间,要么泡吧时间。

行业特征:技术门槛低“圈地”靠资本助力

出租充电宝,这个商业逻辑并不复杂,来电和街电这样转型互联网共享的企业,成功获得风投的青睐。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而且前景不错,难道没有其他“玩家”跃跃欲试吗?

“我不否认这个行业技术门槛低,但资本门槛却很高。”来电创始人袁炳松说,目前资本已经进入到共享充电宝行业,目前行业的盈利模式还是比较清晰的,主要的部分包括租金、押金、广告收入等。无论是哪一部分都需要网点铺设有足够的规模。“出租充电本身盈利很少,租金的确不高,如果没有资本驱动,持续输血,达不到一定规模,谁敢入局。”袁炳松说,眼下竞争已经初露苗头,等到下半年可能会进入更激烈的对抗,价格战也将会出现,他认为越是到那个时候,“新玩家”越是不敢进入,资本也会变得谨慎。

“这几家共享充电宝企业 出身 不算很高,原先都是从事传统制造行业,若是从这角度说,准入门槛的确不高,不过由于资本的推动,这场比赛目前是 跑马圈地 的阶段,和商业地产签订的渠道协议通常也都是排他性的,所以不是随随便便想进就进的,需要资本扶持。”昂若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磊解释,投资行业中比较“风口”的项目,通常是以其年收入的10倍进行估值,这些共享充电宝企业已经号称上亿融资,那么其估值会在5个亿左右,但目前来看这些企业真能每年受益5000万吗?只能说资本的信心很强。

另一方面,王磊也提醒,其实国内共享充电宝的体量很大,未来必将还有不少进入者,只不过我们常见到的这几家占据资本先机,后续进来的是不是能拿到大的融资,就很难说了。

同行竞争:打响技术专利争夺战

虽然只是小小的充电宝,不过要顺利完成用户自主借还等等,还是需要以一定的硬件和技术为载体。如果不能及时归还,会产生滞纳金。以来电为例,用户使用的头一小时免费,之后每增加一小时,收费增加1元,一天封顶10元。10天后,当押金扣光,用户可以选择留下充电宝,但该充电宝是无法充电的,基本毫无用处。那么也可以选择在三个月内还回到柜机,柜机会返还50元,10天到三个月的滞纳金最后相当于滞纳实际交了50元。

创立来电以后,袁炳松和团队成功申请多项专利,其中包括“移动电源的租借系统、方法及租借终端”,“吸纳式充电”等。他透露,一台充电宝出租吐纳的机器,成本约为3万元,之前技术研发也投入不少成本。而去年开始,来电接连对几家共享充电宝品牌发起诉讼,主要名目都是专利侵权。今年3月30日,来电又对街电提起诉讼,涉及的专利共计6项,其中最关键的包括两项核心技术专利。街电回应该企业从2015年开始自主研发产品,硬件软件都是独立设计和研发的,目前还没收到法院通知。

王磊认为,充电宝行业属于传统制造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很难成为竞争优势。在他看来,充电宝的技术壁垒不是很强,不像芯片这类行业,一旦技术封锁会对企业发展以及竞争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不过他表示理解来电的做法,“目前这几大企业也已经出现了正面竞争,短兵相接,那么如果能从一定程度上震慑到竞争方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市场角度看,即便是诉讼成功,“徒弟把师傅干下去”的情况也不少见,何况由于技术壁垒不强,企业总是可以找到“曲线救国”的方法,绕过知识产权保护的壁垒。

共享经济有了“新宠”———共享充电宝,甚至有人说是“共享单车的接棒者”,靠谱吗?来过过招。

见招拆招 第1回合

盈利模式

共享单车的高成本、模糊的盈利模式,这些缺点共享充电宝能克服吗?业内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的主要收入并不依赖押金,深圳又有非常多的制造企业,成本回收要快得多。但跟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的损坏率也是一个问题。离大规模推广的技术要求还有一段距离,然而资本已经涌入。这真的是个风口吗?

见招拆招 第2回合

同行竞争

网约车刚冒尖时,比谁洒的“红包雨”多;各家共享单车常竞相请用户“免费骑”,共享充电宝玩得起吗?或者说,靠融资能玩多久?对比共享交通市场来说,


上一篇: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加大保护力度:商标侵权?罚
下一篇: “剽窃式跳槽”藏身法律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