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打假!昔日孔子家谱竟成今日买卖商品!


陆荣的《菽园杂记》卷七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明朝时期常州有一个姓孔的暴发户,他一直为自己没有一个显赫的祖上高贵的血统感到遗憾,即便早已经不是靠家谱进行选官婚姻的魏晋时期了。在这个时候他听说了太仓孔子五十五世孙孔士学家境贫寒,于是他登门拜访企图通过金钱买得一个成为孔子嫡派子孙的机会,要求在孔子家谱上加上他们这一支孔姓族人。但是孔士学人穷志不短,拒绝了出卖祖宗的买卖。后来孔士学去世了,孔暴发户再次登门拜访重提修谱事宜。最终如愿以偿用一船米买走了孔氏家谱。
明清时期甚至出现了专业的修假家谱的“谱匠”,他们通过编造家谱,随便一个家族始祖就是帝王将相,甚至谱中还有历代的封谥诰敕以及名人的叙文,一应俱全,如果没有花大力气认真考证,甚至都很难分辨真伪。而假家谱在传入民间后经过子子孙孙每几十年认真重修一次,直到今天已经很难判断真假,假家谱也成为真文物了。
近两年随着数字化家谱的兴起,民间又重新兴起了“修谱热”。谱牒作为中华文化圈特有的一种载体,体现了档案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的特点,在历史上起到了“明血统、序昭穆”记载家族历史的作用。谱牒的内容反映了某一个家族在发展历程中的方方面面,堪称家族的百科全书。
家谱有着这么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为什么还有人口口声声说民间谱牒只是废纸?经过古往今来的研究和分析,家谱也是存在缺陷的:
修谱人员“不靠谱”
修谱人员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是导致谱牒内容不实的主要原因。在家谱编修人员的组成上,没有一个特定的机构对修谱小组进行训练和鉴别,也没有对史料和旧谱资料进行严格的考证。修谱人员的文化素养决定了谱牒的整体质量和内容的可靠度。而家谱在过去只能在宗族内部流传,没有旁人干涉和审核,只要族人认可就行,这就导致流传下来的家谱真伪难辨,后世修谱也只能将错误延续下去。
盲目追远编造祖先
宋代苏洵修谱的时候采用的是小宗之法,整本家谱仅仅记载了六代人,追溯到苏洵的高祖之后就不再往上写了,“五世之外, 亲尽服穷, 图表不载”。因为追求代数久远很容易导致冒认祖先,对于这种亵渎祖先的诬祖行为,郑玉说:“予每怪世之奸人侠士,妄取前代名公卿以为上世,自诧遥遥华胄,以诬其祖,以辱其身。”
盲目追求代数,很容易造成错误信息的引用,因为越久的信息越难考证,而没向上追溯一代就会横生众多支系。
过渡美化不尊事实
家谱虽然和国史、方志并称三大历史文献,但是在民间修谱过程中,依然有很多人不顾谱牒的史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攀附权贵。通过攀龙附凤的方式抬高家族的地位。
二、冒认祖先。尤其在私修为主的明清时期,甚至诞生了专门进行家族造假的“谱匠”这一职业。
三、隐恶书善。不记载本族不光彩的事情,将有错的族人削谱黜宗导致族谱资料不完整,作为史料,家谱不能真实可靠。
诚然民间谱牒存在诸多缺陷,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家谱的价值。著名文学家胡适就曾说过,“将来中国有无数存真传信的小谱,加上无数存真传信的志书,那便是民族史的绝好史料了。”,而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千年文化古国,几经沧海桑田,家谱记载了大大小小的家族丰富的家族故事,编织成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长卷。

上一篇: 江苏省宿迁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召开白酒市场打假执法工作调度会
下一篇: 元气森林打假成果初现:两家假冒企业共判罚110万